央廣網巴州6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央廣新聞》報道,《綠色中國行動》報道組走進新疆巴彥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。在退耕還林過程中,若羌縣政府引導農民因地制宜,發展紅棗種植。當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,農民增收致富,各民族關係也呈現出和睦融洽的景象,漢維同胞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講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。
  現年62歲的張耀是若羌縣鐵乾里克鄉的一個普通農民,2002年開始種植紅棗樹。如今已經成為鄉裡致富帶頭人的他仍然對去年的收入"不太滿意"。
  張耀:現在我是13畝地嘛,一年的產值12噸棗沒問題,12噸棗賣錢呢,去年的價格很低,賣了37萬元。
  靠種植紅棗樹,鐵乾里克鄉的各族群眾過上了富裕的生活,房子、車子接踵而至,對於這一切,41歲的維吾爾族老鄉麥麥提·熱合曼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。
  麥麥提·熱合曼:08年一下子賣了10幾萬紅棗,09年就改善了。
  記者:09年就改善了,原來是土坯房,現在蓋的是磚房是吧,你是什麼時候裝修的呢?
  麥麥提·熱合曼:當時蓋了150平方,一蓋就裝修一起。去年把那個房子蓋了,你們剛纔去那個100平米。
  記者:去年把旁邊那個100多個平方的那個蓋起來了,100平方那個大客廳?
  麥麥提·熱合曼:嗯。
  記者:你什麼時候買車的?
  麥麥提·熱合曼:我2010年買的。
  在農民看來,紅棗是他們致富的"金蛋蛋",但是當初推廣種植棗樹時的艱難卻不被外人所知,若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志強:
  張志強:給他種到地裡面,他晚上悄悄給你拔掉了,割麥子時候,他把根給你砍掉了,幹部咋辦?守在地裡邊。我們的上班任務是啥?就是到每個包聯戶裡面,盯著他種到年底,我們的考核是稱職還是優秀就要看你對口包聯農戶棗樹的成活率。就這樣在幹部的帶動下,紅棗是種起來了。
  種植紅棗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,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生態效益。而生態效益最終的受益者還是每一個村民。
  張耀:那個時候生活艱苦得很,風沙大得很,光禿禿的山也沒有樹嘛,現在樹也栽起來了,像世外桃源一樣呢。
  在若羌,好的不只是生態環境,還有民族關係。張耀每每談到他的維吾爾族朋友,嘴角都會揚起了自信的笑容。
  張耀:誰也不和誰吵架,誰家有困難了,有什麼問題了,找到維族老鄉,這個東西我借用一下,他馬上給,我們和維族同志的關係處理得很好。
  張耀是一個典型的漢族人,但是從小和維族小伙伴一起玩耍的他卻有著一項其他人不會的技能。
  張耀:我說的意思就是,現在這個政策這麼好,不乾沒有吃的,幹了利益大的很。  (原標題:新疆農民種13畝紅棗樹 年收入達37萬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h42mhvy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